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国际攀联(IFSC)世界杯攀岩系列赛法国站比赛中,中国攀岩队表现惊艳,19岁小将张毅以近乎完美的发挥夺得男子难度赛冠军,成为中国首位在该项目上摘金的国家队选手,女子组选手李梦瑶也在速度赛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获得银牌,中国攀岩队此次共斩获1金1银1铜,创下历史最佳参赛战绩,标志着中国攀岩运动正迎来黄金发展期。
张毅逆转夺冠 改写中国攀岩历史
法国沙木尼站素有“攀岩圣地”之称,其天然岩壁与复杂线路设计对选手的综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,男子难度赛决赛中,张毅在首轮排名第四的不利局面下,凭借第二轮对“魔鬼屋檐段”的极限突破,以5次动态跳跃衔接的惊险动作征服了全场最高难度线路,最终以总分98.7分力压日本名将斋藤周和美国选手科尔曼。
“最后15米岩壁倾角超过45度,我几乎全靠指尖和脚尖的摩擦力支撑。”赛后张毅坦言,自己在训练中曾数百次模拟类似地形,“教练组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往届赛道的关键节点,这种科技助力让我的战术选择更精准”,国际攀联官网评价称:“中国选手将力量与技术结合的创新模式,为攀岩运动带来新思路。”
女子速度赛突破 李梦瑶0.01秒之差摘银
速度赛赛场同样捷报频传,22岁的李梦瑶在预赛中以6.12秒刷新亚洲纪录,决赛中与波兰世界冠军米罗斯拉夫上演巅峰对决,尽管最终以6.08秒对6.07秒的微弱差距屈居亚军,但她的表现已引发国际关注。“从去年世锦赛第八名到如今站上领奖台,我们改进了起跳爆发力和绳索控制算法。”主教练王岩透露,团队通过生物力学传感器优化了运动员的每个动作帧。
攀岩入奥效应显现 中国构建青训体系
自攀岩成为2024巴黎奥运会正式项目以来,中国体育总局将该项目纳入“奥运争光计划欧亿体育娱乐”,在全国建成23个国家级训练基地,据中国登山协会统计,2023年注册青少年攀岩运动员较2020年增长320%,北京、上海等地中小学已将攀岩列入体育选修课。
“我们正从选材、装备研发到赛事运营全链条发力。”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志坚表示,国产动态绳索、碳纤维岩点等装备已通过国际认证,下一步将重点培养复合型教练团队,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参赛选手均来自“跨界选材”计划——张毅原为体操运动员,李梦瑶则从短跑转项,印证了该项目对爆发力与柔韧性的特殊要求。
国际攀岩格局生变 亚洲势力崛起
本届世界杯系列赛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流派分化,欧洲选手在传统力量型线路上优势减弱,而亚洲运动员凭借动态协调性屡创佳绩,除中国外,韩国队也在抱石赛中收获两枚奖牌,日本《朝日新闻》评论称:“巴黎奥运周期内,攀岩奖牌分布可能打破欧美垄断。”
随着杭州亚运会攀岩测试赛的临近,中国队在绍兴新建的智能岩馆已投入试用,这座配备气压调节系统的场馆可模拟海拔3000米低氧环境,其自主研发的“虚拟线路生成系统”能根据运动员数据实时调整岩点布局,国际攀联技术官员考察后表示,该设施有望成为未来国际赛事的标准模板。
民间热潮助推产业升级
竞技体育的突破也带动了大众参与度,美团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国内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17%,成都、深圳等城市出现“预约需提前两周”的现象,行业分析指出,室内攀岩正成为都市青年的新社交方式,预计2025年中国攀岩装备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元。
“从专业竞技到全民健身,攀岩展现出的生命力远超预期。”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社会学教授陈立认为,这项运动兼具挑战性与安全性,其“向上攀登”的精神内核尤其契合当代青年价值观,随着更多社会资本进入,中国有望在竞技成绩、产业规模和文化传播三个维度实现同步提升。
在这场岩壁上的“垂直马拉松”中,中国攀岩队用成绩证明:当科技赋能遇上刻苦训练,曾经的冷门项目也能绽放夺目光彩,正如张毅在赛后发布会上所说:“每个支点都是新的起点,我们的目标永远是更高处。”